過動兒教戰手冊

過動兒可分為二大纇:

 、刺激過多型:此類型過動兒無法主動篩選不相關的刺激而全部接收,不斷受到

 

過多的刺激干擾使他無法專注在某件事物上。

 

教學原則:減少外界多餘不相關的刺激,以增加其專注力,同時,學習環境及過程

 

儘可能單純、安靜、簡單,尤其以不同的佈置方式來協助他區分各場合中的行

 

為規範。

 

 

 、刺激不足型:此類型過動兒的接收刺激的能力比平常人差以致於接收外界的刺

 

激不足,因此較容易生厭,並主動尋求更多不同的刺激而注意力不能持久。

 

教學原則:增加外界的刺激以減低厭倦的可能性,同時,學習環境及過程儘可能

複雜、曲折、多變些。

1. 指示或命令簡單化,一次吩咐一件事。

2.  提供一些選擇空間,以增進他的活動參與感。

3. 製造活動的機會以協助他消耗一些過剩的精力。

4. 確實地推行教室規則及獎罰標準,並再三強調具體且明確的底線,例如絕對不

     可打人。

5. 執行教室規則最好有一星期的緩衝期。

  6. 立即獎勵他適當的行為,忽視他不適當的行為,當有傷害的行為時,立即阻止

      或暫時與團體隔離,並逐漸地延緩獎勵的時間並淡化獎勵以減低他對獎勵的依賴

      感。

  7.分散學習的時間,每段學習時間不超過二十分鐘,並穿插不同科目學習, 先學

      習喜歡的科目,再學習較不喜歡的科目,使其較不易生厭倦之心。

  8.把工作或功課分成幾個段落,逐一做每一個示範動作教導他,再要求他自己完

      成整個工作或功課。

                                          摘錄自有愛無礙網站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動兒家庭與學校的調適

作者:張如杏社工師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特徵是呈現出注意力持續低、行為衝動、活動量大。大部分兒童在三歲後才被診斷出來,三歲前會表現出呈現在睡眠不穩、餵食困難、容易哭泣。隨著年齡成長,兒童行動力強,從爬、走、跑、跳,活動範圍擴大,破壞範圍也擴大,照顧者除了要注意兒童行動的危險性,還要善後被破壞的環境,照顧者容易對兒童感到挫折、憤怒、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想放棄。

由於目前兒童就學年齡相當早,很可能在三、四歲之後就會進入學校,如托兒所或幼稚園,因此,過動兒很可能相當早就會遭遇學校適應問題。

到幼稚園學齡期,兒童生活圈自家庭擴展到學校,這階段過動兒會呈現:活動量大、不服管教、破壞、身體攻擊增加。有些過動兒因無法配合團體規則而被學校拒絕,經常換學校,無法交到朋友。親子間,也因兒童經常闖禍、不服管教,而容易形成負向互動。許多父母容易以暴制暴,對有攻擊行為的孩子,以打罵體罰的方式來管教。過動兒也會對父母感到挫折、憤怒。兒童對父母命令不理會,若父母退讓,過動兒就知道不必順從父母;若父母強制兒童聽話,兒童知道父母會直接注意、介入他的行為,繼而,父母被增強一再使用大吼大叫方式或打罵,結果衝突的次數增加,親子關係變得更為負向,更無法緩和。

有些父母形成白臉和黑臉,或是乾脆交給其中一個人管。當家庭內的管教不一致時,孩子會感到困惑,不知如何是好。或者,家庭因為孩子的問題,而形成父母衝突的導火線。

家庭在面對過動兒時應有的態度

1.尋求醫療確定診斷與治療方式,家人了解過動症的原因,形成共識、達成一致的管教原則。

2.過動兒犯錯時,避免對他批評漫罵、威嚇,或翻舊帳,宜就事論事指出問題。

3.對兒童要求時盡量具體,避免只說「不可以」、「不准」,讓他清楚可以做什麼。

4.每次只要求一項,等孩子做到了,再說下一項。

5.多用圖形、書面說明提醒孩子應做事項。

6.家庭生活結構化規律化,當父母的生活混亂時孩子很難穩定。

7.家庭適當安排活動,兒童過剩的體力可以發揮。

8.學習行為改變技術,運用增強法,形塑好的行為。

9.改變的目標可以從簡單的開始,一次不要太多,等目標行為達成一段時間再增加新的目標。

10.親友間互訪,宜注意環境安排,先從人數少的聚會開始,避免時間太長,並事前告知可能遇到的人或場所,提醒應變之道。

11.接受家中有過動兒的事實,發掘並欣賞其優點。

12.參與相關的團體組織,充實新的資訊,分享經驗互相支持。

13.對於醫療用藥可與醫生討論,避免錯誤擔心而排斥用藥。

到小學階段,除了人際互動、行為問題,還有學業的問題。過動兒的注意力問題容易在上課學習時不利其學習效果。臨床上,有許多兒童是老師發現其學習行為的問題而轉介就醫。老師,在過動兒的治療上,從用藥與否到藥物作用的觀察、行為改變的執行、彈性的要求,既是觀察者也是執行者。因此在過動兒的治療時,首先要有老師的配合與協助。由於過動是否列入特殊教育、身心障礙,目前仍有爭議,以現狀來看,大部分過動兒都在普通班接受教育,因此一般教師都有機會與過動兒相處,或是授課,對過動兒的處理不能不知道。

老師面對過動兒時應有的態度

1.學習關於過動症的相關資訊,了解過動兒的學習特徵,或接受相關的訓練。

2.建立信任的師生關係,對兒童的行為避免以他是「故意的」來解釋。

3.對學生的要求盡量簡單、清楚,說明結束後可要求學生覆述一次,確定學生確實了解。

4.空間的安排盡量以達到減少刺激、干擾為目的。

5.在要求上宜有「因材施教」的彈性,讓過動兒和自己比,有進步就予以鼓勵。

6.用文字圖形提醒注意事項,設計行為改變方案。

7.雖然過動症是否屬特教範圍仍有爭議,老師可依學生需要訂出個別教學計畫。

8.讓學生了解與過動兒相處的原則,也協助過動兒形成適當的人際關係。

9.和家長、醫療團隊形成合作關係,充分交換學生的資訊。

10.了解藥物作用或相關治療細節,協助觀察紀錄。

11.善用學校教育資源,與輔導、特教老師共同討論分工,必要時可轉介資源班。

過動兒的成長由於不被了解,充滿艱辛,也因為問題的處理不當,日後產生更多問題。對過動兒的協助需要從家庭、學校和其他相關的環境的配合,彼此一致的行動,長時間的執行。隨著醫療進步,已經可以從行為、藥物治療有效的改善,希望可以藉由了解減少對過動兒的偏見或誤解,從接納中給他們適切的照顧。              文章摘錄自「台大醫網第十期」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過動但是他被忽略-

一個過動兒的故事

現為美國過動兒組織聯邦事務部副總裁瑪麗‧福樂(Mary Flower)在其所著的《或許你認識我的孩子》(Maybe You Know My Kid,中譯本名為《不聽話的孩子?》)一開頭就這麼真情流露,讓專欄作家何善欣一口氣讀完,數度淚眼模馭,因為書中描述的情境、挫折是那麼熟悉,穿越了國界與文化差異,因為何善欣她也是個過動兒的媽媽。

何善欣為了幫現在國小五年級的過動孩子爭取更適當的教學環境,曾經淚灑兒子就讀學校的教務處。也曾於天色已黑,驅車要去接回兒子,卻發現在空無一人的校園,仍被罰半蹲的兒子身子在夜色中顫抖不已,而老師早已逕自回家。兒子被體罰的第二天,老師給何善欣的答覆是,「你自己沒有做好家庭教育,不要找什麼藉口,說是什麼過動兒」。「過動兒的母親承受著雙重的悲哀」,何善欣說,由於過動兒外表與常人無異,不了解過動兒的人仍會給以一般的規範與期待,來要求過動兒達到標準,於是過動兒的種種問題就變成母親沈重的包袱,千夫所指「是你管教不當」、「是你把孩子寵壞了」,不像肢體殘障生、啟智生或啟聰生等等,明顯讓人理解問題身心障礙的孩子,過動兒很難獲得社會的同情與支持,在現有的教育體系中,過動就讀的比率並不低,但是卻完全得不到相對的重視與對待,這樣的孩子,經常得不到好的教育,也連帶干擾影響班上其他同學的學習效果,造成一連串的教育問題。

不當過動兒的母親就這樣帶著孩子,從這個學校被趕到另一個學校,這一切如啞巴吃黃連的苦楚,都源自於社會大多數人對過動兒的不了解,於是何善欣收起眼淚,決定透過家長的力量,來為過動兒爭取權益和合理的對待,在一九九六年創立了國內第一個「過動兒協會」,何善欣說,「我從沒忘記流過的眼淚,只是期盼這些眼淚不會白流」。她的孩子雖然是過動兒,但是目前為止,已經得過兩次模範生的榮譽,這與何善欣不放棄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何善欣指出,我國過動兒目前所面臨的困境主要有三,一是大部分的過動兒未被發現、鑑定,絕大部分的過動兒讀於普通班,未得到任何的特殊教育資源,被師長打、罵、放棄、拒絕。二為現行特殊教育法中,注意力缺損過動症並沒有明確的定位,使過動兒因「於法無據」而沒有得到應有的資源。第三是無論特教老師或普通班老師,對過動症的認識與專業訓練不足,常造成老師與學生雙方的負擔與傷害。雖然目前有些過動兒可以其嚴重情緒障礙或學習障礙,爭取到資源班的教育資源,但這些資源卻不是針對過動兒的症狀而設計的,有些學校的資源班已變成「數學補救教學班」、「英文補救教學班」,教學設計情境對於過度活動、注意力不易集中又易衝動的過動兒並不適用。因此過動兒協會積極推動在教育部修訂的「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草案」中,能將過動兒明確列入其中,使其家長於法有據而能爭取到如其他身心障礙學生,以獲得擬定個別化教育計畫。除此以外,過動兒協會亦積極推動在師資養成教育中,讓這些將為人師者能有足夠的知識與技巧,來辨識及協助過動兒的學習。在目前法規與教育資源仍難以安置、輔導過動兒之際,家有過動兒的父母,自己學習如何教養過動兒的情緒,以及課堂上有過動兒的老師如何擬定班級經營策略,顯得更加重要。台北市立療養院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門診醫師邱顯智建議家長,可以運用行為改變技巧來協助過動兒發展自控力,如果希望鼓勵持續媒一行為,可以給與正面的誘因刺激,至於要制止過動兒某一行為,可以給與處罰或剝奪正面的誘因,但也希望家長盡量以鼓勵來替代處罰,只要孩子有小小進步就予以鼓勵,慢慢累積,然而過動兒很「健忘」,因此父母必須持之以恆,不斷重複與提醒。其次家庭生活作息應盡量規律化。而更重要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要合乎孩子的能力,也就是孩子可以做到的。邱顯智說,「其實這些教養原則與對一般小孩差異不大,只是,過動兒的父母要付出更多耐心與包容」。

至於老師應該如何教導過動兒,許多專家學者都發現,巧妙的運用班級經營的策略,不但可以改善過動兒的行為,發現其潛能,建立其自信,還可以讓同學行接納進而一起協助過動兒學習。例如可以把過動兒的位置安排在靠近講台的地方,除了盡量減少教室內外噪音,老師身上的衣著飾物及教室布置盡量以樸素為原則,以降低過動兒注意力中斷或分心的刺激。對於「快要坐不住了」的過動兒,可以適時請他起來或上台發表對問題的看法,或製造其他可以讓過動兒「活動筋骨」的機會。在台北博愛國小教數學的劉中玉老師,在兩年多前就成功輔導了班上一位經常在教室座位上跳躍走動,騷擾同學的過動兒。劉老師在班級經營上採取提醒並配合鼓勵的策略,例如上課鐘一響,就提醒該生要坐好,並透過分組座位模式,對全組學生於鈴響後能坐好的,以及小組成員發言前能舉手者,予以全組記優點的鼓勵,這些報勵措施,使得過動兒因而能獲得同組成員的提醒及協助,並因獲得認同而顯得樂意配合。不少人以為過動兒是「笨孩子」,事實上,過動兒智商分布的常模與一般人的常模差異不大,有很聰明的過動兒,也有智商較低的例子,根據啟顯智的臨床經驗,聰明的過動兒比率還有偏多的現象,過動兒成年後的傑出成就人士國內外皆有、例如導過「法櫃奇兵」、「ET」、「失落的世界」的史帝芬史匹柏,國內早期兒童精神科權威醫生徐澄博博士等,都是「過動兒」長大的。其實只要能了解過動兒的限制,過動兒不是沒有成功的機會。因此為了鼓勵傑出過動兒的認真與表現,給孩子更多的成功經驗,過動兒協會因此在春節前舉辦了「傑出過動兒推薦」活動,預計於二月中旬予以公開表揚。目前被推薦參加的過動兒約有二十位,推薦的理由非常多元,有人可以一口氣搖呼拉圈七百多下,有人是溜冰健將,有人拉得一手好提琴,有人在班上人氣旺盛.....,讓協會頗為興奮。

有更多的過動兒及其家長原意站出來,就越能讓社會大眾認識及接納過動兒。這些需要空間活動的孩子,不應再被壓抑於社會與學校所遺忘的角落,他們應該是社會珍惜、平等對待的資產,而不應是社會的負擔。

                                     「摘自今週刊」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妹妹聽不見

clip_image003  

   

J.W.Peterson /D.Kogan/ 陳質采

出版社

   遠流出版公司

   

   學習與不一樣的人相處  陳質采/北市立婦幼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不論是幸或不幸,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帶著不一樣的天賦和氣質來到世間。有些人聰慧,有些人憨厚,有些人看不到,有些人聽不到,也有些孩子像海倫凱勒一樣,因一場大病,或一場意外後喪失了某些能力,這使得他們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有特殊的需求:如裝戴輔助器、需要特殊的教育模式、溝通模式與相處模式。

        資源不一樣的人,在成長的路上,自然有不同的需求。這就好比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栽種方法,才會綻放出美麗的花朵。我們不說這些很不一樣的孩子殘廢,是因為我們為一般常人所設的世界,讓這些資源不足的孩子寸步難行罷了!

        身為一個臨床工作者,我常常感慨:人們習慣性認為瞭解這些身心障礙者是專家的責任,而忘了如何與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相處是人人的責任。

      《我的妹妹聽不見》是一本幫助兒童瞭解聽障世界的工具書;當然父母和師長更可以把這本書當生活故事來分享,去感受這位姊姊如何撇開世俗的憐憫,敞開胸懷走入聽障妹妹的世界。其中,有個體之間因為不一樣而無法完全分享的惆悵,也有因不一樣而豐富的體驗,更有透過瞭解的愛、關懷與尊重。聽障的孩子和他的兄弟姊妹和同儕也可以借助認同故事中的人物,覺得自己不孤單。

        我也衷心希望這類型的故事可以是孩子打開人際世界的鑰匙,讓他們有機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瞭解人際世界的甜蜜與困難。我希望他們可以看到人的不一樣:有些人聽得到、有些人聽不到;我也希望他們看到不一樣的人也有一樣的地方:不論是聽到、聽不到的孩子都一樣愛玩、敏感、需要愛。這時候,孩子才可以去感受這世界,瞭解別人,也更清楚自己。

引導重點

1.本書是一本幫助兒童瞭解聽障世界的工具書,請指導小朋友如何與聽障同學相處。

2.多元思考,引導小朋友接受與自己不同的特殊學生。

3.請小朋友分享讀後感想。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怎麼辦?他是過動兒?

九月份,學校紛紛開學,我的信箱也突然增加了許多家長或是老師來的信件,共同的問題幾乎都是:「這個孩子可能是過動兒。我應該怎麼辦?」

根據2001年美國醫學雜誌的報導,即使在美國,都有50%以上的過動症兒童是被誤判的。這個數字很嚇人,想想,這些孩子會無辜的要長達好幾年的服用Ritalin這種藥物,是誰不負責任?誰害了他們?當Ritalin這種藥物使用不當時,它不是幫助孩子的藥物,而是戕害孩子健康的毒品。

當家長或老師懷疑孩子有可能是過動兒時,應該先考慮和觀察清楚,而不要斷然的給孩子冠上“過動症”的大帽子。我認為不妨先從以下幾件事情著手開始觀察:

和孩子談談

以和善的口氣告訴孩子︰「我覺得你在學校裡有些事情上有些困難或是問題,需要我的幫忙嗎?我會很高興能幫你忙。」試試看問孩子一些問題,例如,學校作業是不是太多?是不是怕老師?會不會怕考試?知不知道老師要你做什麼?喜不喜歡上學?…等等。嘗試去發現是不是新環境的適應問題。

有些孩子的適應能力較差,需要比其他孩子多一點時間調整學習心態;尤其是小一的新生或是家庭出現問題的孩子,例如父母吵架或離異。或是剛搬家轉學的孩子。

看看孩子的作業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升學的壓力下,有些老師確實給了孩子超量的家庭作業。另外現在的家庭父母可能都上班,下課後孩子送往補習班或課後輔導,孩子有多少時間在做學校老師給的功課?有沒有人真正的關注或是陪著孩子做作業?當孩子在作業上遇到困難時,有沒有人幫他呢?

不要看到孩子作業沒做完或做的亂七八糟就把孩子列入過動或是專注力不足。

觀察一下孩子的校外生活

晚上的睡眠時間夠不夠?邊做作業邊看電視?房間裡面亂七八糟一團亂?甚至作業放哪都不知道?

睡眠不足肯定影響學習,而日常生活習慣的訓練不足,無法訓練孩子有好的學習精神。

孩子的飲食習慣如何

有些家長早上沒準備早餐,孩子上學前到底吃飽沒也不清楚?

醫學報告上說:肚子餓的孩子不會有好的學習態度,情緒也會變差。當孩子的情緒變差時,就會看起來像過動兒一樣,可能會有行為偏差或是坐不住動來動去。

檢查孩子的視力

帶孩子去眼科醫生那檢查一下視力,看看視力是否正常。

有些被誤判為過動症的孩子被發現原來只是視力上有問題。

和家長/老師談談

孩子有可能需要課外輔導,一對一的教學或許能改善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習慣,當然,也可改善孩子的成績。

先考慮以上這些事情,或許你的孩子不是過動兒,而是一些其他的事情或是因素,影響了孩子的學習態度和效果。當然,如果孩子真的有過動症的症狀,早點帶去有經驗的醫生那做檢定。而現在治療過動症的方法不再是只靠Ritalin這些藥物了,現在的家長可以有很多的其他選擇。

了解孩子跟了解過動症一樣重要。別被“可能是過動兒”嚇到,先和孩子談談吧!                  摘錄自「彩虹媽媽寫彩虹」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陳建州醫師

國小三年級的小明被帶來門診時,坐在椅子上扭來扭去,頭不停的四處張望著。彷彿周遭一切的事物都可以讓他分心似的。只聽小明的媽媽怒氣沖沖指著小明,對著我說:「醫生,你看他就是這個樣子,講也講不聽,打也沒有用。好像屁股長蟲似的。上課都起來走,很容易分心。學校老師說他是過動兒,叫我帶他來看。」

 

「成績呢?」我問道。

 

「都考很差,平均五六十分,考卷常常寫了前面忘了翻面再寫。有時小考還考零分。」媽媽的焦急、憤怒和擔心一股腦兒全寫在臉上。而小明則一臉茫然的樣子。不知媽媽為什麼生氣。經適當的診斷和治療,一個月後某天,媽媽笑著帶了小明回來門診,告訴我:「醫生,真不知該怎麼謝謝你,他這個星期考了好幾科一百分。雖然偶而小考還是會考六十分,不過已經進步太多了。」看著母子倆開心離開診間,我心裡也感到十分的溫暖。

 

什麼是「過動兒」?過動兒在醫學上的專有名稱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因為是發生在兒童的一種疾病,所以早期稱此病為「過動兒」。在台灣,大約有百分之六到九的小朋友是過動兒。也就是說,大約每十三個小朋友中,就有一個是過動兒。得到這種病的兒童常被誤以為是「壞孩子」或「不聽話的孩子」,常遭受體罰、其他人的歧視。這類病童有兩大類的特徵:

 

一、注意力不足:

主要症狀有:上課常分心、沒辦法專心、寫功課慢吞吞、東摸西摸、時間東拖西延、好玩但又沒法持續、丟三忘四、常常忘了該作的事。

 

二、過動:

主要症狀有:動來動去、停不下來、上課會說話和起來走動、自行跑出教室、話多、好辯、衝動、打斷別人的話、插嘴、不合群、人來瘋。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並不一定要符合所有的症狀才能下診斷。有的人是「注意力不足症」,有的只有「過動症」。有的人,兩者都有。

 

但是,並不是每個「注意力不足」或「過動」的孩子,都一定有「病」,而需要治療。在精神疾病的定義中,特別重視「症狀」有沒有影響到人際關係、學業。如果注意力不足或好動的症狀,已經嚴重影響了學業,或者讓孩子交不到朋友,三天兩頭跟人打架,這時是需要馬上治療的。

 

過動兒的症狀是會隨著年齡的成長、大腦發育成熟,而逐漸消失。最先消失的是過動的症狀,大約在12歲左右自然改善。注意力不足的症狀會持續比較久的時間,有時可能會持續到十幾廿歲。

 

既然這種病會慢慢好起來,為什麼還需要治療呢?因為這種小朋友,常常會有其他的問題。譬如學業的問題,國小基礎沒打好,國中更加趕不上。人際關係的問題,導致病人對社會充滿仇恨、憤怒、挫折的情緒,而容易有暴力傾向,長大後容易有暴力行為、煙酒毒品的濫用,而造成國家社會的重大損失。早期發現問題,及時加以治療,可以增進孩子的成就,大幅減低社會問題。所以這種小朋友的問題我們不能不加以重視。

摘錄自「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閉症矯治的原則

一、建立適合矯治的環境與氣氛

自閉症兒童在學習新的事物時,如果用不一致的方法教,孩子容易產生不適應的行為,效果也打了折扣,因此為建立一個適合孩子的學習環境應該針對孩子的需要,創造適合的學習情境,藉主動製造機會,誘發他的學習動機。

二、實用與生活化的原則
     
自閉症的兒童在抽象理解和彈性運用上的能力有些困難,因此在

教導的過程中,要儘量透過實物的操作來幫助他們理解與學習,此外,自閉症的兒童在溝通和人與人之間互相乖關係的學習上有困難

,因此在教導時,便應將要教的事物應用到與人的互動關係上,從生活的實用例子中,加強其語言、人際關係及相關技巧的學習。

二、反覆練習原則
 
對於孩子不會的技巧與行為,可以用逐步養成及增強原理,將該行為設計在前後關聯的事件中,反覆的練習,來幫助孩子學習,以訓練洗手為例,可以每天吃飯前或吃點心前練習,而養成洗手的習慣。

三、多變、多樣化的安排
     
自閉症兒童的矯治,不一定只限於家中與教室來教他,相關的人

、事、物可以作為計劃的變化組合,使內容具多樣化,例如,對於

會走固定路線的孩子,可以常換不同的路線回家,讓他知道走不同

的路都可以到家。

三、語言矯治原則

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為一個複雜且因孩子而異的長期歷程,一般的訓練進階如下:
1.模仿動作( 訓練視覺注意力 )

2.聽口令做動作( 視覺與聽覺的配合 )

3.叫名反應( 訓練聽覺注意力 )

4.強化發音 

5.仿說單音

6.仿說單字

7.仿說詞

8.仿說句子

9.自動說

10.練習簡答

11.使用人稱代名詞

12.簡單對答

13.敘述    (本文摘錄自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叫做自閉症?                      

自閉症是一種先天腦部功能受損傷而引起的發展障礙,通常在幼兒

歲半以前就可以被發現。自閉症患者從小開始便表現出語言理解和表

達的困難、難與身旁的人建立情感、對各種感官刺激的異常反應及一成

不變難以更改的固定玩法與行為等和一般兒童不同的特徵。自閉症的特

徵會隨著年齡、智商及自閉症的嚴重程度而不同。

自閉症的特徵

一、人際關係的障礙

自閉症患者缺乏學習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基本社交應對的能

力,因此從幼兒時期起,便可能表現出不理人、不看人、對人缺少反應

、不怕陌生人、不容易和親人建立親情關係、缺少一般兒童的模仿學習

、無法和小朋友一起玩耍,難以體會別人的情緒和感受,不會以一般人

能接受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等方面的困難。

能接受而抗

拒、哭鬧。

自閉症的成因

一、遺傳的因素
  20 %
的自閉症患者中,他的家族可找到有智能不足、語言發展遲滯和

類似自閉症的。

二 、懷孕期間的病毒感染
   
婦女懷孕期間可能因德國麻疹或有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感染,使胎兒

的腦部發育受損傷而導致自閉症。
三、新陳代謝疾病
    如苯酮尿症等先天的新陳代謝障礙,造成腦細胞的功能失調和障礙,

會影響腦神經訊息傳遞的功能,而造成自閉症。
四、腦傷
    包括在懷孕期間窘迫性流產等因素而造成大腦發育不全,生產過程中

早產、難產、新生兒腦傷,以及嬰兒期因感染腦炎、腦膜炎等疾病造成腦部

傷害等因素,都可能增加自閉症機會。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普通班老師如何幫助學習障礙學生

一般處理原則   
與情緒障礙學生類似,對於學習障礙者學習上的協助,也可以

借用心理學的原理原則,使用一些學習策略的教學,像自我管理策略

訓練,可讓學生學習自主學習的技巧;一般認知策略訓練,可讓孩子

學習如何讓自己的注意力、記憶力與理解能力提升;特定學科學習策

略訓練,可幫助孩子學習認字或解題等技巧;動機策略訓練,可促進

較有學習的動力;透過學科知識細步化、精緻化的教學,能讓孩子的

學習較沒挫折感;另外,可利用步驟分析與成分分析,能確認孩子的

學習瓶頸在何處;引導式作業的設計,能協助孩子順利完成作業;此

外,利用合作式學習與同儕教學,讓學習障礙孩子能與其他孩子有較

好的學習上的互動。

                因應組織能力缺陷的教學策略,學習障礙學生通常組織能力

較差,老師可運用下列策略協助孩子學習: 
        ----
發展一個很特定的常規讓學生遵守。
        ----要學生做的事用條列式列舉出來。
        ----幫助學生做如何分類排序(作業、考試等)。
        ----鼓勵學生做作業會排序。
        ----給孩子充分的時間抄黑板,避免過多的口頭指示,
      
----避免多重的口語指示,除了告訴學生要怎麼做之外,還要讓
    他看要怎麼做?  ----老師在講解時給予輔助的大綱。
        ----安排小老師幫助孩子。
        ----教導他們一些記憶的策略。
        ----要給予明確的線索幫助孩子辨別重要的訊息。

(例如:跟他說『這個很重要喔!』)
        ----定期檢查學生的作業,提供立即的協助,讓孩子有成功表現。

                因應聽知覺處理缺陷的教學策略 

----提供視覺大綱或是圖示。
----鼓勵學生利用錄音帶重複練習聽。
----交代作業時避免只用口語說明,應寫在黑板或是紙上給學生。
----在學生回答之後,要求學生重複你的問題,再要他回答。
----讓學生坐在遠離窗戶、門口或其他會干擾的地方。
----接受孩子具體的答案。
----給予充分的時間回答。
----學生拼錯字時不要懲罰他。
----碰到較抽象的名詞時,用比較口語的方式解釋。
----所有的口語指示都利用視覺線索增強。
----沒有必要給予口語測驗時就不要用。
----鼓勵學生用各種不同的視覺學習材料,例如:電腦、影片
    、幻燈片等。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局特教科文件下載

請按我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