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他過動但是他被忽略-

一個過動兒的故事

現為美國過動兒組織聯邦事務部副總裁瑪麗‧福樂(Mary Flower)在其所著的《或許你認識我的孩子》(Maybe You Know My Kid,中譯本名為《不聽話的孩子?》)一開頭就這麼真情流露,讓專欄作家何善欣一口氣讀完,數度淚眼模馭,因為書中描述的情境、挫折是那麼熟悉,穿越了國界與文化差異,因為何善欣她也是個過動兒的媽媽。

何善欣為了幫現在國小五年級的過動孩子爭取更適當的教學環境,曾經淚灑兒子就讀學校的教務處。也曾於天色已黑,驅車要去接回兒子,卻發現在空無一人的校園,仍被罰半蹲的兒子身子在夜色中顫抖不已,而老師早已逕自回家。兒子被體罰的第二天,老師給何善欣的答覆是,「你自己沒有做好家庭教育,不要找什麼藉口,說是什麼過動兒」。「過動兒的母親承受著雙重的悲哀」,何善欣說,由於過動兒外表與常人無異,不了解過動兒的人仍會給以一般的規範與期待,來要求過動兒達到標準,於是過動兒的種種問題就變成母親沈重的包袱,千夫所指「是你管教不當」、「是你把孩子寵壞了」,不像肢體殘障生、啟智生或啟聰生等等,明顯讓人理解問題身心障礙的孩子,過動兒很難獲得社會的同情與支持,在現有的教育體系中,過動就讀的比率並不低,但是卻完全得不到相對的重視與對待,這樣的孩子,經常得不到好的教育,也連帶干擾影響班上其他同學的學習效果,造成一連串的教育問題。

不當過動兒的母親就這樣帶著孩子,從這個學校被趕到另一個學校,這一切如啞巴吃黃連的苦楚,都源自於社會大多數人對過動兒的不了解,於是何善欣收起眼淚,決定透過家長的力量,來為過動兒爭取權益和合理的對待,在一九九六年創立了國內第一個「過動兒協會」,何善欣說,「我從沒忘記流過的眼淚,只是期盼這些眼淚不會白流」。她的孩子雖然是過動兒,但是目前為止,已經得過兩次模範生的榮譽,這與何善欣不放棄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何善欣指出,我國過動兒目前所面臨的困境主要有三,一是大部分的過動兒未被發現、鑑定,絕大部分的過動兒讀於普通班,未得到任何的特殊教育資源,被師長打、罵、放棄、拒絕。二為現行特殊教育法中,注意力缺損過動症並沒有明確的定位,使過動兒因「於法無據」而沒有得到應有的資源。第三是無論特教老師或普通班老師,對過動症的認識與專業訓練不足,常造成老師與學生雙方的負擔與傷害。雖然目前有些過動兒可以其嚴重情緒障礙或學習障礙,爭取到資源班的教育資源,但這些資源卻不是針對過動兒的症狀而設計的,有些學校的資源班已變成「數學補救教學班」、「英文補救教學班」,教學設計情境對於過度活動、注意力不易集中又易衝動的過動兒並不適用。因此過動兒協會積極推動在教育部修訂的「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草案」中,能將過動兒明確列入其中,使其家長於法有據而能爭取到如其他身心障礙學生,以獲得擬定個別化教育計畫。除此以外,過動兒協會亦積極推動在師資養成教育中,讓這些將為人師者能有足夠的知識與技巧,來辨識及協助過動兒的學習。在目前法規與教育資源仍難以安置、輔導過動兒之際,家有過動兒的父母,自己學習如何教養過動兒的情緒,以及課堂上有過動兒的老師如何擬定班級經營策略,顯得更加重要。台北市立療養院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門診醫師邱顯智建議家長,可以運用行為改變技巧來協助過動兒發展自控力,如果希望鼓勵持續媒一行為,可以給與正面的誘因刺激,至於要制止過動兒某一行為,可以給與處罰或剝奪正面的誘因,但也希望家長盡量以鼓勵來替代處罰,只要孩子有小小進步就予以鼓勵,慢慢累積,然而過動兒很「健忘」,因此父母必須持之以恆,不斷重複與提醒。其次家庭生活作息應盡量規律化。而更重要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要合乎孩子的能力,也就是孩子可以做到的。邱顯智說,「其實這些教養原則與對一般小孩差異不大,只是,過動兒的父母要付出更多耐心與包容」。

至於老師應該如何教導過動兒,許多專家學者都發現,巧妙的運用班級經營的策略,不但可以改善過動兒的行為,發現其潛能,建立其自信,還可以讓同學行接納進而一起協助過動兒學習。例如可以把過動兒的位置安排在靠近講台的地方,除了盡量減少教室內外噪音,老師身上的衣著飾物及教室布置盡量以樸素為原則,以降低過動兒注意力中斷或分心的刺激。對於「快要坐不住了」的過動兒,可以適時請他起來或上台發表對問題的看法,或製造其他可以讓過動兒「活動筋骨」的機會。在台北博愛國小教數學的劉中玉老師,在兩年多前就成功輔導了班上一位經常在教室座位上跳躍走動,騷擾同學的過動兒。劉老師在班級經營上採取提醒並配合鼓勵的策略,例如上課鐘一響,就提醒該生要坐好,並透過分組座位模式,對全組學生於鈴響後能坐好的,以及小組成員發言前能舉手者,予以全組記優點的鼓勵,這些報勵措施,使得過動兒因而能獲得同組成員的提醒及協助,並因獲得認同而顯得樂意配合。不少人以為過動兒是「笨孩子」,事實上,過動兒智商分布的常模與一般人的常模差異不大,有很聰明的過動兒,也有智商較低的例子,根據啟顯智的臨床經驗,聰明的過動兒比率還有偏多的現象,過動兒成年後的傑出成就人士國內外皆有、例如導過「法櫃奇兵」、「ET」、「失落的世界」的史帝芬史匹柏,國內早期兒童精神科權威醫生徐澄博博士等,都是「過動兒」長大的。其實只要能了解過動兒的限制,過動兒不是沒有成功的機會。因此為了鼓勵傑出過動兒的認真與表現,給孩子更多的成功經驗,過動兒協會因此在春節前舉辦了「傑出過動兒推薦」活動,預計於二月中旬予以公開表揚。目前被推薦參加的過動兒約有二十位,推薦的理由非常多元,有人可以一口氣搖呼拉圈七百多下,有人是溜冰健將,有人拉得一手好提琴,有人在班上人氣旺盛.....,讓協會頗為興奮。

有更多的過動兒及其家長原意站出來,就越能讓社會大眾認識及接納過動兒。這些需要空間活動的孩子,不應再被壓抑於社會與學校所遺忘的角落,他們應該是社會珍惜、平等對待的資產,而不應是社會的負擔。

                                     「摘自今週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