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過動兒家庭與學校的調適

作者:張如杏社工師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特徵是呈現出注意力持續低、行為衝動、活動量大。大部分兒童在三歲後才被診斷出來,三歲前會表現出呈現在睡眠不穩、餵食困難、容易哭泣。隨著年齡成長,兒童行動力強,從爬、走、跑、跳,活動範圍擴大,破壞範圍也擴大,照顧者除了要注意兒童行動的危險性,還要善後被破壞的環境,照顧者容易對兒童感到挫折、憤怒、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想放棄。

由於目前兒童就學年齡相當早,很可能在三、四歲之後就會進入學校,如托兒所或幼稚園,因此,過動兒很可能相當早就會遭遇學校適應問題。

到幼稚園學齡期,兒童生活圈自家庭擴展到學校,這階段過動兒會呈現:活動量大、不服管教、破壞、身體攻擊增加。有些過動兒因無法配合團體規則而被學校拒絕,經常換學校,無法交到朋友。親子間,也因兒童經常闖禍、不服管教,而容易形成負向互動。許多父母容易以暴制暴,對有攻擊行為的孩子,以打罵體罰的方式來管教。過動兒也會對父母感到挫折、憤怒。兒童對父母命令不理會,若父母退讓,過動兒就知道不必順從父母;若父母強制兒童聽話,兒童知道父母會直接注意、介入他的行為,繼而,父母被增強一再使用大吼大叫方式或打罵,結果衝突的次數增加,親子關係變得更為負向,更無法緩和。

有些父母形成白臉和黑臉,或是乾脆交給其中一個人管。當家庭內的管教不一致時,孩子會感到困惑,不知如何是好。或者,家庭因為孩子的問題,而形成父母衝突的導火線。

家庭在面對過動兒時應有的態度

1.尋求醫療確定診斷與治療方式,家人了解過動症的原因,形成共識、達成一致的管教原則。

2.過動兒犯錯時,避免對他批評漫罵、威嚇,或翻舊帳,宜就事論事指出問題。

3.對兒童要求時盡量具體,避免只說「不可以」、「不准」,讓他清楚可以做什麼。

4.每次只要求一項,等孩子做到了,再說下一項。

5.多用圖形、書面說明提醒孩子應做事項。

6.家庭生活結構化規律化,當父母的生活混亂時孩子很難穩定。

7.家庭適當安排活動,兒童過剩的體力可以發揮。

8.學習行為改變技術,運用增強法,形塑好的行為。

9.改變的目標可以從簡單的開始,一次不要太多,等目標行為達成一段時間再增加新的目標。

10.親友間互訪,宜注意環境安排,先從人數少的聚會開始,避免時間太長,並事前告知可能遇到的人或場所,提醒應變之道。

11.接受家中有過動兒的事實,發掘並欣賞其優點。

12.參與相關的團體組織,充實新的資訊,分享經驗互相支持。

13.對於醫療用藥可與醫生討論,避免錯誤擔心而排斥用藥。

到小學階段,除了人際互動、行為問題,還有學業的問題。過動兒的注意力問題容易在上課學習時不利其學習效果。臨床上,有許多兒童是老師發現其學習行為的問題而轉介就醫。老師,在過動兒的治療上,從用藥與否到藥物作用的觀察、行為改變的執行、彈性的要求,既是觀察者也是執行者。因此在過動兒的治療時,首先要有老師的配合與協助。由於過動是否列入特殊教育、身心障礙,目前仍有爭議,以現狀來看,大部分過動兒都在普通班接受教育,因此一般教師都有機會與過動兒相處,或是授課,對過動兒的處理不能不知道。

老師面對過動兒時應有的態度

1.學習關於過動症的相關資訊,了解過動兒的學習特徵,或接受相關的訓練。

2.建立信任的師生關係,對兒童的行為避免以他是「故意的」來解釋。

3.對學生的要求盡量簡單、清楚,說明結束後可要求學生覆述一次,確定學生確實了解。

4.空間的安排盡量以達到減少刺激、干擾為目的。

5.在要求上宜有「因材施教」的彈性,讓過動兒和自己比,有進步就予以鼓勵。

6.用文字圖形提醒注意事項,設計行為改變方案。

7.雖然過動症是否屬特教範圍仍有爭議,老師可依學生需要訂出個別教學計畫。

8.讓學生了解與過動兒相處的原則,也協助過動兒形成適當的人際關係。

9.和家長、醫療團隊形成合作關係,充分交換學生的資訊。

10.了解藥物作用或相關治療細節,協助觀察紀錄。

11.善用學校教育資源,與輔導、特教老師共同討論分工,必要時可轉介資源班。

過動兒的成長由於不被了解,充滿艱辛,也因為問題的處理不當,日後產生更多問題。對過動兒的協助需要從家庭、學校和其他相關的環境的配合,彼此一致的行動,長時間的執行。隨著醫療進步,已經可以從行為、藥物治療有效的改善,希望可以藉由了解減少對過動兒的偏見或誤解,從接納中給他們適切的照顧。              文章摘錄自「台大醫網第十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