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陳建州醫師

國小三年級的小明被帶來門診時,坐在椅子上扭來扭去,頭不停的四處張望著。彷彿周遭一切的事物都可以讓他分心似的。只聽小明的媽媽怒氣沖沖指著小明,對著我說:「醫生,你看他就是這個樣子,講也講不聽,打也沒有用。好像屁股長蟲似的。上課都起來走,很容易分心。學校老師說他是過動兒,叫我帶他來看。」

 

「成績呢?」我問道。

 

「都考很差,平均五六十分,考卷常常寫了前面忘了翻面再寫。有時小考還考零分。」媽媽的焦急、憤怒和擔心一股腦兒全寫在臉上。而小明則一臉茫然的樣子。不知媽媽為什麼生氣。經適當的診斷和治療,一個月後某天,媽媽笑著帶了小明回來門診,告訴我:「醫生,真不知該怎麼謝謝你,他這個星期考了好幾科一百分。雖然偶而小考還是會考六十分,不過已經進步太多了。」看著母子倆開心離開診間,我心裡也感到十分的溫暖。

 

什麼是「過動兒」?過動兒在醫學上的專有名稱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因為是發生在兒童的一種疾病,所以早期稱此病為「過動兒」。在台灣,大約有百分之六到九的小朋友是過動兒。也就是說,大約每十三個小朋友中,就有一個是過動兒。得到這種病的兒童常被誤以為是「壞孩子」或「不聽話的孩子」,常遭受體罰、其他人的歧視。這類病童有兩大類的特徵:

 

一、注意力不足:

主要症狀有:上課常分心、沒辦法專心、寫功課慢吞吞、東摸西摸、時間東拖西延、好玩但又沒法持續、丟三忘四、常常忘了該作的事。

 

二、過動:

主要症狀有:動來動去、停不下來、上課會說話和起來走動、自行跑出教室、話多、好辯、衝動、打斷別人的話、插嘴、不合群、人來瘋。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並不一定要符合所有的症狀才能下診斷。有的人是「注意力不足症」,有的只有「過動症」。有的人,兩者都有。

 

但是,並不是每個「注意力不足」或「過動」的孩子,都一定有「病」,而需要治療。在精神疾病的定義中,特別重視「症狀」有沒有影響到人際關係、學業。如果注意力不足或好動的症狀,已經嚴重影響了學業,或者讓孩子交不到朋友,三天兩頭跟人打架,這時是需要馬上治療的。

 

過動兒的症狀是會隨著年齡的成長、大腦發育成熟,而逐漸消失。最先消失的是過動的症狀,大約在12歲左右自然改善。注意力不足的症狀會持續比較久的時間,有時可能會持續到十幾廿歲。

 

既然這種病會慢慢好起來,為什麼還需要治療呢?因為這種小朋友,常常會有其他的問題。譬如學業的問題,國小基礎沒打好,國中更加趕不上。人際關係的問題,導致病人對社會充滿仇恨、憤怒、挫折的情緒,而容易有暴力傾向,長大後容易有暴力行為、煙酒毒品的濫用,而造成國家社會的重大損失。早期發現問題,及時加以治療,可以增進孩子的成就,大幅減低社會問題。所以這種小朋友的問題我們不能不加以重視。

摘錄自「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